
“老鳖湾”岸边垂钓者众,台阶破损严重。
文/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卫巍
水体污染治理是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事关生态振兴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2024年9月,本报“民声·民生”专栏刊发了《这里的湖水变色,非法排污惹的祸!》,报道了甘井子区牧城驿湖水体污染问题。近日,记者对牧城驿水库进行回访,并对市内其他湖泊、湿地公园等水体环境进行了走访。
牧城驿湖环境得到改善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牧城驿湖边,经过治理后的牧城驿湖碧波荡漾,与去年水体浑浊且有明显异味形成鲜明对比,周边小区居民三五成群来到湖边散步踏青。
记者从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了解到,水库水体被偷排污染后,街道就不间断组织对水面漂浮的蓝藻组织打捞,还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制定水体污染治理方案,先后分3个批次播撒生态益生菌14吨,水底淤泥治理沸石4吨。安排城管执法、社区工作者、居民志愿者实施不间断的巡查检查;此外还投入资金16万元,围绕水库周边道路和路口,安装监控设备5套10台,对过往可疑车辆进行全时监控。安排环保管家每月至少2次对入库排口水质进行监测检验,全方位保障水库水体安全。
据了解,为彻底治理好牧城驿湖生态环境,街道还与区城管执法局、区市政中心、市生态环境局甘井子分局、大连市水务集团等单位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联动防范机制。
前关湿地公园大变样
前关湿地公园作为我市首个湿地公园,在2007年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1.4亿元,总面积29.8万平方米,其中湿地面积10.8万平方米。往昔这里湖水浑浊,湖面上还经常漂浮着塑料袋、果核、废纸等垃圾。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前关湿地公园,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湿地公园里游人如织,青草如茵、水体清澈,已然成为市民们休闲的新去处。
记者从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了解到,2024年大连湾街道为提升地区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精心打造辽长城文化公园—大连湾前关湿地公园旅游路线,结合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亲子娱乐和体育运动等元素,投资160余万元对公园内木栈道、围栏、石材道路、部分构筑景观进行翻新,升级园内照明系统和标识系统,并新建入口景观大门、仿石景墙等景观。
“老鳖湾”现状堪忧
位于中山区绿山巷劳动公园南侧的一大片水体,俗称“老鳖湾”。这里本是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去处。但近日记者在此处看到,湖水浑浊不堪、散发着异味;湖面上漂浮着塑料板、渔网等杂物。岸边到处是塑料袋、废纸和饮料瓶,废弃的桌子、椅子等生活垃圾也被随意堆放。记者沿岸巡视发现,石板台阶多有残破。“现在‘老鳖湾’的环境太差了!”一位附近居民无奈地表示。
记者向附近小区物业咨询,此处水体的清洁扫保由谁具体负责他们也不清楚。就此问题记者又联系了大连市中山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区城管局将加大管理和监管力度,要求该水域现场负责人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面和周边环境卫生,做好安全警示,确保周边水域安全。
■短评
治水之道 贵在长效
万恒
水库湖泊等城市水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一颗颗宝贵的翡翠,水清鱼翔的美景不仅令市民游客赏心悦目,更直接反映城市治理能力。
从记者走访情况看,此前报道过的一些问题水体,目前已经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治理。但仍有一些城市水体处于失管状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这充分说明:只要责任主体明确、治理形成闭环,一湾“死水”也能焕发新生。
城市“治水”不是一场“运动战”,而应是考验治理韧性的持久战。牧城驿湖安装监控设备、建立联动机制,前关湿地系统升级配套设施,这些举措重在构建责任链条,将环境治理融入日常工作。但若责任边界模糊,形成管理真空,水域很容易成为“三不管”地带,再美的生态画卷也会褪色。
城市“治水”应坚持“三分治、七分管”。应对全市一定面积以上的水体建立“户籍制”,明确每个水域的责任主体、养护标准、监管流程,真正建立起护水治水的长效机制。当每片水域都有专属“生态管家”,当日常巡查取代突击整治,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生态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