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智慧码头。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光明
“深水大港”船来船往,机器人“兵团”整装待发,“家门口”的绿地公园草木葱郁……7月的唐山,处处澎湃着活力,城市温度在烟火街巷间流淌。
7月,对于唐山这座城市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1976年7月28日,一场大地震使这座百年工业老城饱受重创。面对灾难,唐山人民以惊人的勇气和韧劲创造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和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唐山奇迹,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49年来,唐山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今天的新唐山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
特别是今年以来,唐山市锚定“三个努力建成”宏伟目标,充分发挥经济大市挑大梁作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城市舒适、便利宜居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智慧码头。
向海图强 变“港口流量”为“经济增量”
6月,唐山港京唐港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57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1倍,跃居全国同类保税物流中心第6位,创历史新高。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之一,该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彰显出唐山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的成效。
按照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的目标,唐山市充分发挥深水大港优势,立足环渤海、面向东北亚、放眼全世界,大力发展沿海经济,突出临港产业,充分释放唐山潜能。
变“港口流量”为“经济增量”,唐山市在以项目建设提升港口能级的基础上,全力建好矿石、煤炭、原油、天然气等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巩固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运输能力。同时,坚持以港口通道支撑产业廊道,不断壮大海工装备、海洋渔业、海水淡化等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聚集区。
以开放广度提升发展高度,唐山市依托曹妃甸区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示范区”的“1+5”对外开放综合政策优势,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

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智能制造工厂生产车间。
工业强市,“新赛道 ”跑出“加速度”
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首钢芯”!在2025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新上榜的首钢智新电磁材料(迁安)股份有限公司以205亿元的估值排名全球第395位,成为高端材料电工钢领域的领跑者。
为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钢铁大市唐山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跑出“加速度”。
针对钢铁这一重点传统产业,唐山市加快实施钢铁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产品由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推动钢铁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高质化发展。同时,以新工艺新材料为重点,不断提升拳头产品竞争力,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碳排放。

首钢京唐钢铁冷轧薄板生产线。
传统产业“有中生新”稳住经济“压舱石”,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抢占新赛道。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唐山市聚焦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应急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特别是推动机器人产业、低空经济规模跃进、能级跃升、跨越发展。
以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为目标,唐山市加速产业“链式反应”,不断提升“三率两化”水平,即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型企业成长率、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唐山转化率,以及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同时,深化与京津产业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深化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

建国里文旅街区一角。
城市更新,生活焕新
5月1日,唐山市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建国里文旅街区正式开街,“城市原点”重现昔日繁华,京津冀区域再添文旅消费新地标。
城市更新,生活焕新。唐山市按照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的理念,积极探索“城市更新+”模式,充分融入文化、生态、体育等元素,让城市添“颜值”、增“气质”。同时,以老街巷、老地标等消费集中区域为重点,通过城市更新打造消费新场景,联动周边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文化等多种业态,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影响力,促进经济与消费增长。

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俯瞰城市全貌。
努力建成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创新城市治理。为此,唐山市持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聚焦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善、污水收集效能、盘活低效土地等问题需求,唐山市还依托城市更新行动,创新探索城市安全韧性提升、“源厂网河”一体治理、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等模式,加快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钢结构“好房子”,进一步提升城市舒适、便利、宜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