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网

从设计现场到画纸 建筑师以画笔传递城市更新之美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10日报道:上海苏河湾畔,始建于1908年的唐宅静静矗立。这座曾为历史名人唐绍仪家族居所的百年建筑,历经“修旧如旧”的修缮,如今以“苏河风貌·海派会客厅”的新身份承载着当代文化活动——它本身,就是上海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而今,建筑师徐航的“百年唐宅·水彩远航”展在此启幕,三十余幅水彩作品不仅是艺术呈现,更像一组解码城市更新的“立体图纸”,串联起一位深度参与者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的思考。

“画与设计,从来都是同一件事的两面。”站在唐宅展厅内,徐航指着《多伦路的夕拾钟楼》说,这幅作品源于他作为多伦路城市更新设计总监时的创作。傍晚,刚结束业主会议的他,被钟楼与周边生活场景的共生画面触动,当即用画笔记录下这一瞬间——画面中钟楼的高度与附近楼宇的尺度、行人动线,正是他后续优化街区空间设计的依据。

“对建筑师而言,写生不是单纯的创作。”徐航坦言,深耕历史建筑更新领域多年,从上海多伦路、北京融中心到天津金茂汇,他主持的每一个项目都始于对建筑细节的把握。而画笔,正是他积累设计“词汇量”的独特工具:通过勾勒大光明电影院的Art Deco线条,他更精准地理解了邬达克建筑的“先锋基因”,为后续同类风格建筑的修复提供美学参照;通过描绘沙美大楼的拱券与周边商铺的互动,他捕捉到历史建筑“活化”的关键——让老建筑在当代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

《大光明电影院》中,他以明快色彩重塑这座邬达克经典之作——米黄墙面的暖意、玻璃幕墙的通透感:“修复不是冻结历史,而是让它像当年作为‘远东第一影院’时一样,始终与城市生活同频。”画中街角的咖啡店外摆、行人手中的奶茶杯,正是他在同类项目中坚持“保留生活痕迹”的设计主张具象化。

“此次展览选址唐宅,本身就是对城市更新理念的呼应。”徐航说,这座融合中西风格的老宅,从海派名流聚集地到历史保护建筑,再到如今的文化会客厅,其蜕变轨迹与他笔下的建筑群像形成奇妙共鸣。正如徐航画中呈现的南京东路、武康路、四川北路等风貌区,每一处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历史建筑的保护,不是将其封存为“标本”,而是让它成为承载当代生活的“容器”。

策展人张磊的话点出展览的深层意义——徐航的画笔,实则是在邀请公众理解:城市更新从来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唐宅的砖石肌理到画中的街巷烟火,从设计师的图纸到普通人的行走体验,每一个细节都在诠释:上海的魅力,正在于历史与当下的共生。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