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网

守护绿水青山,赋能新质生产力:佛山法院优化营商环境的绿色司法实践

从开出全国首张跨省司法林业碳票,到前端化解氢能产业链纠纷,再到让百年古树重焕生机——佛山法院正以“绿”为笔,在制造业名城绘就生态与发展的共生画卷。

2024年,佛山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125件,用一项项创新举措、一个个鲜活案例,为绿色发展注入法治动能,让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在司法保障下协同共生。

“利剑”护绿:筑牢生态安全司法屏障

“被告需在判决生效十日内赔偿原告环境损失628万元。”南海区丹灶法庭内,随着法槌落下,一起涉及3万多吨垃圾污染的环境侵权案件尘埃落定。这起案件的审理,不仅明确污染者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需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更通过民事赔偿责任的合理认定,为受损当地的环境修复提供了资金保障。

这是佛山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一个缩影。

面对某石场越界、超深开采证外建筑用花岗岩矿79.6万立方米,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的恶性案件,高明法院开出近5000万元的“生态罚单”;针对三水区非法盗采河砂1.6万吨的犯罪团伙,法院依法判决各被告人有期徒刑六个月至四年六个月不等并追缴250万元违法所得;在“古树毁房案”中,三水法院不仅判令赔偿房屋损失,更促成古树救护方案落地,如今这棵百年榕树已萌发新枝。

近年来,佛山通过“刑事打击+民事追责”双轨模式,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成为铁律,以司法之力守牢绿美佛山的安全底线。

判决惩处之外,佛山法院更致力于对生态保护机制的创新和探索。

一方面,佛山中院牵头开展两级法院联动,通过判后回访、司法建议等方式,延伸司法职能,共建“司法+行政”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佛山两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领域法官前往三水区芦苞水闸,现场走访林某某等16人涉黑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案发地,与广东省北江流域管理局探索建立北江流域水资源修复执行协作机制。

另一方面,佛山法院与林长办、河长办协作,全面推行“林长+森林法官”“河长+河湖法官”联动协作机制,开展“巡回审判+典型案件”公开庭审,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高明法院在坟典村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涉滥伐林木罪案件,敲响了“森林法官”巡回审判第一槌。

2023年至今,佛山法院先后与相关部门出台协作意见、设立森林法官和河湖法官工作室,并在高明区文典村开展首场涉林案件巡回审判。“这样的审判方式很新颖,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村民李叔旁听后表示。

司法润绿:激活产业发展绿色动能

佛山瑞某服装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凭借数智化技术最快仅需7分钟就能将一件衣服从原料变成成衣,成功实现了品质标准化和生产效率最大化。在纺织重镇禅城区张槎街道,以瑞某服装为代表的企业正通过数字化赋能和品牌升级,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企业绿色转型的背后,离不开司法护航打造的优质营商环境。张槎法庭结合针织行业特点,开展“法润万企”系列活动,以“针织企业商事合同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为主题,将法治种子播撒企业心田。“纠纷和损失减少了,更多资源能投向绿色升级!”一位参加普法讲座的针织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作为佛山绿色新兴产业的标杆,氢能领域近年屡获突破:2025年南海区氢能产业推进会上,全国首座“光电氢油”综合能源母站开工,百辆氢能公务车投用。

为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南海区新能源产业多元解纷中心在丹灶镇揭牌,通过“庭所+商会”“庭所+氢能协会”机制,提供多元解纷模式,为新能源行业营造稳定和谐的营商发展环境。针对不同领域的新兴产业,佛山还积极研究建设新兴领域法律服务平台,如针对机器人产业在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设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服务、销售等领域中的法律难题。

南海区新能源产业多元解纷中心在丹灶镇揭牌。

去年12月,丹灶法庭更开出全国首张司法领域跨省林业碳票——南海某企业认购贵州剑河县10万元林业碳汇,以创新方式履行生态修复义务。

从传统纺织业的绿色升级,到氢能产业的司法护航,再到保护生态的碳票创新,佛山法院正以法治之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铺就绿色通道。

佛山法院与林长办协作,全面推行“林长+森林法官”机制。

联合育绿:提升环境司法保护水平

“根据现场测试数据,安装隔音海绵降噪效果不明显,建议对单台空调外机或整体安装消声板进行围蔽,以降低噪声。”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钟老师受南海法院委派与法官、专职调解员参与一起环境污染责任纠纷的现场调解。钟老师从专业角度对争议焦点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有效建议,为后续调解夯实基础。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专家和南海法院法官对噪音进行测量。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执法司法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结合本地发展实际,佛山法院在环境资源归口审理机制基础上,创新探索建设生态环境纠纷综合治理研究中心,提升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专业化水平。

佛山首个生态环境纠纷综合治理研究中心在南海区成立。

去年7月,佛山法院与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共同建立佛山首个生态环境纠纷综合治理研究中心,实现院校研究资源和法院办案资源的强强联合。

依托中心,专家团队接受南海法院的委派开展调解工作,对环境损害成因和修复开展技术调查,为案件提供技术咨询或论证意见。法院通过设立在线诉调对接、指导调解实践、进行司法确认等方式,做实环境污染的源头预防和纠纷化解。

张槎法庭结合针织行业特点,开展普法系列活动,将法治种子播撒企业心田。

为了提升环境资源审判水平和公信力,佛山法院还积极推动建立环境资源审判领域人民陪审员专家库,通过参与案件审理、提供技术咨询、开展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环境资源案件的审判质效。

司法之力,守护了绿水青山,也守护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征程上,佛山法院始终步履不停。

记者手记

从千年窑火的生态智慧到氢能蓝海的司法护航,佛山法院以法治协力构建发展与生态的共生逻辑。

当5000万元生态赔偿金转化为复绿工程,当碳票交易架起东西部协作桥梁,当专家智库成为企业绿色转型“外脑”——这里的每一份判决书都在书写“生态优先”的注脚,每一次创新都在拓展“绿美佛山”的建设路径。

无论是“林长+森林法官”“河长+河湖法官”联动协作机制,还是生态环境纠纷综合治理研究中心、新能源产业多元解纷中心成立,佛山法院都积极探索、砥砺奋进,走出了一条法治护航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莫璇 通讯员冷瑞雪

图/受访单位提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