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书香盈城。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武汉文史讲坛以“追寻楚脉”为题,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著名楚文化学者刘玉堂将楚文化中沉淀的民族基因与当代中国精神图谱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交流。在全球化浪潮激荡、民族复兴使命在肩的今天,重新审视楚文化中生生不息的爱国血脉,恰是对“何以中国”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楚文化的魂,根植于长江文明的沃土,在数千年的历史淬炼中形成“与国同休戚”的精神图腾。从屈原在楚国倾颓之际纵身汨罗,以生命完成对精神家园的终极守望。翻开史书,这样的热血故事比比皆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为救国难,在秦国朝廷外哭了七天七夜,哭得眼泪都干了,连《左传》《战国策》《史记》都记下了这惊天动地的悲怆;还有楚国令尹子文,三次变卖家产拯救国家,三次辞官又复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生死荣辱皆可不计”的硬核担当。这些楚地先贤们,早把爱国刻进了本能,这种爱国基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升华,最终为后世荆楚儿女确立了精神坐标。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现代,楚文化的爱国情结在红色革命的熔炉中淬炼出新的精神形态。湖北红安,这个不足50万人的小县,却走出了223位共和国将帅,创造了“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传奇。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之时,红安儿女“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民谣,正是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精神特质的当代演绎。可以说,红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革命先辈的鲜血,每一块石头都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岁月。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民族解放事业的壮烈,恰是楚文化爱国情结在革命年代的现代转译。
1938年爆发的武汉会战,这座九省通衢之城又化作战场与精神堡垒的双重象征,40万中国军队将士血战四月,毙伤日军4万余人。更令人动容的是,武汉民众自发组织“战地服务团”,为前线运送物资、救护伤员,甚至有市民拆下自家门板铺作浮桥。这种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印证了楚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基因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楚文化的爱国情结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从三峡工程“截断巫山云雨”的世纪壮举,到南水北调“一江清水向北流”的生态担当;从“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技术攻坚,到乡村振兴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知行合一,荆楚儿女以创新实践诠释着爱国精神的时代内涵。而今天的湖北,既是楚文化精神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开拓者。
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今天,楚文化的爱国情结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从抗疫斗争中“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的评价,到科技创新领域“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誓言,楚文化的爱国基因始终是民族精神的压舱石。
从筚路蓝缕的楚人先祖,到今日逐梦九天的科技先锋;从汨罗江畔的赤子悲歌,到长江之滨的创新交响,爱国情结始终是楚文化最深沉的精神密码之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要守护好这份文明基因,更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智慧,让楚文化的爱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既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因为唯有精神永续,方能基业长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金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