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启动的“我们的家园”行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多维实践将城市治理蓝图转化为居民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在精神文明建设与民生服务的交融中,构建起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城市共同体。这场行动,不仅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实践,更是对家园内涵的深入挖掘,让家园从物理空间的聚居地,升华为精神共鸣的情感港湾。
“我们的家园”行动核心亮点在于将价值引领融入日常场景,以情感共鸣凝聚共同体意识。在盛春花园社区,“铭记党恩,传承红色基因”活动通过红歌联唱、诗词朗诵,让革命精神从书本走入生活;阿尔泰社区“编织多彩童真梦 籽籽同心石榴红”主题活动,以童真视角诠释红色教育;团结小区社区“童心向党”手抄报活动,通过作品创作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具象化表达……
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彰显家园的温度,其“精准滴灌”与“群体浸润”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既解决了特殊群体的现实困难,更连接起彼此的情感纽带。清水河县城关镇昆新社区“流水席”式的社区聚餐,通过300人围坐共享凉糕的仪式感,将环卫工人、独居老人等群体纳入“家园共同体”;天福社区将反诈课堂与健康义诊相结合,开辟了“医疗+金融”双护航的助老新路径;金地社区开展的未成年人心理测评活动,既提供专业的一对一疏导,又通过家长座谈会形成教育合力;前进巷社区聚焦独居、空巢老人和留守、困难儿童开展的助餐送餐、陪伴陪护、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将“家园爱”落实为具体行动……这种“物质+精神”的双重关怀,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记住”的归属感。
生态赋能在绿色实践与空间更新中,更是突破了传统环保宣传的局限,激活了家园活力,构建起“认知—参与—习惯”的转化链条。三角线社区的“绿色出行挑战”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引导居民减少私家车使用,将抽象的“低碳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实践;东乌素图村将垃圾分类活动融入互动游戏,让环保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这种“轻参与”设计有效降低了实践门槛,促使绿色生活从“外在要求”内化为“主动选择”。
“我们的家园”行动更具创新性的是将环境治理、全民阅读与社区发展相结合。清水河县老牛湾镇营盘峁村将环境卫生宣讲融入景区发展实践,村民在清理主干道、漂流码头的劳动中,理解了“生态美=生活美”的关联,让村民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变为直接受益者,构建起可持续的参与动力机制。万锦社区的“旧书换新”活动,通过“捐赠图书兑换蔬菜礼包”的巧妙设计,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培育了共享精神,使社区图书角不仅成为知识交流的节点,更升华为邻里交往的温情平台。
可以说,“我们的家园”行动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了现代城市中疏离的邻里关系,其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行政主导的单一逻辑,形成了“政府引导+社区组织+居民参与”的三元协同。
这种治理智慧,体现在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响应:面向青少年有“六一”涂鸦与研学实践,聚焦家庭有家风宣讲与育儿指导,服务村民有环境卫生与健康知识宣讲,针对“一老一小”“一残一弱”有结对帮扶助困等关心关爱活动。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如同“多声部合唱”,虽各有侧重,却共同奏响了“我们的家园”主旋律。
从红色基因传承到日常垃圾分类,从温情送暖到心理护航,“我们的家园”行动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它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家园”的本质——不仅是栖身居所,更是情感联系的纽带;不仅是管理的辖区,更是有认同的社群。这千针万线织就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温情图景,更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深处对“家园”最本真、最深切的呼唤与回归。
丨来源:青橙融媒(李海珍)
丨编辑:张英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韩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