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首条百兆瓦钙钛矿电池中试线成功运行;高铁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全国第一……细数一年来齐鲁大地涌现出的标志性成就,无一不是因改革创新而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要求山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为山东纵深推进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迎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号角,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锚定新的目标定位,发挥改革先导和突破作用,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济钢集团钢铁产能全部退出后,存续产业“小、弱、散”,他们果断调整,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零起步造火箭、造卫星,一手抓人才转型培育,一手抓外智连接,广泛对接项目、匹配资源。从“钢铁巨人”变道“航天新锐”,济钢集团的蜕变之路是不断以改革破题之路。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济钢之变背后正是山东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的强大推力。
问题在哪里?措施是什么?山东聚焦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有悖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围绕自身实际列出“问题清单”,摆出改革对策。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谋划414项具有山东特色的改革举措;今年“新春第一会”置顶改革创新,部署10项标志性改革,推进落实今年92项改革任务,持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培育西瓜新品种16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8个,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研究员邓云硕果累累。但由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不足,入职时被聘为副研究员。去年,该院作为全省试点推开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取消对主持课题和发文数量的硬性要求,将是否有突破性应用成果作为关键评价指标,手握多个国审品种的邓云顺利“晋级”。
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意味着改革举措需要刀刃向内,直击高质量发展的要害。山东在全国率先探索扩大科研单位科技人才自主评价权,20家试点单位“量体裁衣”考核人才,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省属企业非主业业务清理退出54户、转型升级12户,国企主责主业更聚焦;出台21条措施全方位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进一步扫除企业成长发展中的痛点。
聚焦重点抓突破,一年来,系列改革举措“破壁”而出:省级层面,推进“无证明之省”“无押金城市”“无人工审批”等改革协调联动;地方层面,枣庄“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将办事环节从9个压缩为1个,东营广饶县通过创新土地托管唤醒闲置资源……齐鲁大地,改革之笔处处生花。

日前,烟台产研鑫合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产研鑫合”)成功研制国内首台超声波增减材一体式加工制造设备。“首台”的诞生源自多向奔赴的创新。烟台产研鑫合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12年坚持不懈技术攻关;黄渤海新区和山东产研院(烟台)给予企业精准的政策和科技支持,帮助相关技术迅速成熟并进入产业化。
创新是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山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创新生态,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科技创新如同培育雨林,需要阳光雨露全方位滋养。山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精准滴灌创新主体。“小升高”梯度培育,为6000余家企业及孵化载体兑现奖补资金超6亿元,为1.2万家企业发放研发补助7.9亿元。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386亿元、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位于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的青岛九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调试混凝土泵车。
延续去年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的好势头,山东东科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去年,我们从山东科技大市场买下山东科技大学持有的两项发明专利和关键技术,化工产品的制备和合成效率大幅提升。”公司负责人徐建弟说。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山东搭建科技大市场,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牵线搭桥,科技成果持续“上新”。
科研成果的诞生需要肥沃丰沛的创新生态,金融“活水”就是重要的创新生态要素之一。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城市,济南引导银行机构创设88款科创企业专项信贷产品,为科创企业提供专业的资本支持。今年,山东省财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通过股权融资方式注资2000万元,帮助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北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拿下成立以来首个千万元级订单,创新发展之路迈出新一步。
前不久,山东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明确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等8个方面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到2030年,“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全面塑成。

新生儿出生,手续繁杂,以往家长需要跑好几趟,多次填表。临沂把《出生医学证明》签发、《预防接种证》发放、户口登记、社保卡申领、医保参保登记等5个“单事项”集成为“一件事”,实现“零跑动”,得到群众认可点赞。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6.0版优化营商环境方案,山东围绕教育、消费、就医、养老等个人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出59条改革举措。数字政府建设一体化综合改革,聚焦群众呼声反馈,提出加强线下“办不成事”窗口、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等诉求办理渠道联动处置,纳入群众意见,形成改革闭环。一件件改革方案,大写的“人”字贯穿始终。

临沂市河东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受理一件事联办窗口,群众前来咨询相关事宜。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提升的过程,山东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依靠改革解决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
以往业主在购房后,想要拿到房产证,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办证难”“办证慢”成为购房业主的一块“心病”。潍坊率先探索“交房即交证plus”模式,让业主“一手拿钥匙、一手拿房本”,并逐步实现“交房+缴税+交证+水电气热”一站办理。“现在交房当日就能拿到证,心里格外踏实。”在寒亭浞河公馆项目“交房即办证”现场,购房业主纷纷夸赞。
破除制约、释放红利,改革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山东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6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数量跃居全国第一;完成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90%以上……
“家人们,看我们小井西瓜的‘爆汁’瞬间!”5月4日,“95后”瓜农李强的直播间里,东明县小井村的3000斤沙地西瓜不到10分钟就被抢购一空。“打通网络通道,让我们优质的西瓜成为乡亲们的‘致富瓜’。”1978年,小井村的“分地”会拉开了山东农村土地承包的序幕。今天的小井村依旧牢牢握紧改革主线,创新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时代的小井村焕发发展新活力。
一项项改革成果,强了信心,暖了人心,聚了民心。面向未来,山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坚定不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以排头兵的姿态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大众新闻记者 李振 孙源泽 )

“这条‘浙兴航178轮’通过‘水水中转’的方式转关运输过来,船上装载的481个集装箱通过线上办理,申报、通关全过程效率大幅提升。”山东港口日照港,看着忙碌的集装箱卸船作业,青岛海关所属日照海关物流监管科科长杨志远,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杨志远是个有着20年工作经验的“老海关”,日照口岸的点滴变化都印在他脑海里: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及粮食进口口岸,目前,日照口岸矿石、集装箱、散粮、木片、原油、液化等泊位已达90余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铁矿、粮食等9个货种年进口量过千万吨。一般而言,货物数量、种类的持续增加往往会制约效率的提升。然而在日照口岸,通关效率却实现了逆增长。
秘诀在哪里?“用好改革手段。”杨志远所在的物流监管科承担着卡口监管、转关运输和多式联运监管等海关实货监管任务,既是“守门人”,又是“服务员”。近年来,“水水中转智能监管辅助系统”“海上入闸集港”“云港通”智慧查验等通关模式投入应用,直接提高了“守门”和“服务”的效率。
就拿“水水中转智能监管辅助系统”来说,以往业务流程相对复杂,一套流程走下来需要1—2天。
“‘水水中转智能监管辅助系统’充分发挥统筹聚合的作用,将复杂的流程简单化,有效减少了集装箱倒运操作和等待时间。”杨志远说,新系统连接海关、港口、船公司等部门单位,代理公司向海关申报内支线船舶相关数据,系统会自动生成验封指令,码头卸船时对封志进行拍照识别上传,系统通过逻辑校验后即可自动核验并放行海关转关单。现在,内支线转运货物的通关时效大幅提升,最短十几分钟就能完成。
在杨志远看来,海关物流监管不能仅满足于既定的任务完成,还要主动想办法为各类市场主体解决实际困难,让外贸渠道更通畅。
日照港是我国重要的原油进口口岸,2024年,日照口岸进口原油5155万吨,约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9.3%。面对进口量持续攀升和监管复杂度增加的双重挑战,传统人工监管模式已难以满足精准高效需求。为此,他们开展了进口原油全链条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持续为企业通关降本提效。
今年2月起,原油“智慧取样”2.0系统上线。“系统升级后,将实现启停远程控制、异常报警和可视化监控运行,以‘科技代人’提高原油查检效率,每船取样时间将节省3小时以上,节省费用5万—8万元。”杨志远期待,以“智慧取样2.0”为起点,进一步深化智能监管改革,打造更高效、更安全的能源通关链条,让每一滴原油都“检得准、放得快、管得住”,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筑牢口岸防线。
(大众新闻记者 孙源泽 李振)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山东立足区域实际,深入分析国家所需、自身所能、群众所盼,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则。
山东制度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更加强调系统集成。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亟待攻克,利益固化产生的新旧藩篱亟须破除。改革的关联性更强,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兵突进式改革已难以奏效,统筹布局、长远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成为必然选择。与以往单项制度突破式创新相比,制度集成创新有利于优化配置制度创新资源要素、促进制度创新主体有效合作,形成集成放大效应,避免出现改革“碎片化”“分散化”“单打独斗”等不利局面。
更加强调战略协同。在改革中,山东突出目标导向,既强调改革的首创性又尊重改革的差异性,既重视培优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又促进各产业联动发展。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山东提出要实现“调查研究要扎实深入”“方案制定要精准精细”“推进过程要稳妥有序”“改革成效要促进发展”的方法论,坚持循序渐进,强化协同配合,共同推动了产业协同和区域协同。在传统产业方面,钢铁、石化等行业设备更新纳入奖补范围;在新兴行业,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建立济青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科创资源“共享”机制、产业体系“共建”机制、基础设施“共联”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更加强调创新驱动。山东作为传统工业大省,长期受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发展模式影响,但近年来,通过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大众新闻记者 孙源泽 李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