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近年来,寿光市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共富乡村”行动,持续用力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增收项目、提升造血功能。2024年全市村集体总收入超过10亿元,167个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15个村集体收入过千万元,增幅超过50%的村148个。为引导各村不比基础比变化、不比条件比干劲,因村制宜挖掘增收潜力、找准增收路径,即日起开辟《共富菜乡在行动》专栏,择优挑选40个强村富民典型案例分期发布,敬请关注。
【案例实践】
胡营二村位于渤海路以西,308国道以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302户、1091口人,党员40名。近年来,胡营二村持续强化改革思维,锚定农业农村改革重点任务,围绕“强村富民”发展思路,盘活土地资源,探索家庭农场和农业园区发展的新路子,辐射带动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加,有效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形成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村集体“强”起来的共赢局面。该村先后获得“品质农业发展表现突出单位”“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先进单位”“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盘活土地建设瑞景共富园区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产业“画骨”。胡营二村以促进村民增收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高效利用好本村农业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通过“跨村联建”,与后胡营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党委+家庭农场+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总体思路,积极探索“1+N+X”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占地220亩的瑞景家庭农场,包括24个高标准冬暖大棚、净菜加工车间、育苗育种车间、预制菜加工车间、中央厨房、高标准预冷冷库、冷链物流蔬菜交易车间等,实现年产值达2200万元。这一家庭农场的建设,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使村集体收入达15万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抱团”发展,从源头上使“闲散土地”变“黄金宝地”,有力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使用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建设的大棚
提标升级,做优加工,为产业“增肌”。光有“骨架”太过单薄脆弱,还需要“血肉”充实。胡营二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不能“靠天收”和安于现状,在保证目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通过做优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来强化产业韧性。瑞景家庭农场采用六项温室大棚建设工艺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建设24个高标准全智能化大棚,采用两种最新型自主研发的区块链管理体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农业区块链数据库智能化管理系统”,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上链,形成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的园区生产、供应、管理数据并全程公开。同时,所有食材从生产、加工、输出全程监控,保证从“种子下地”到“筷子到嘴”的每一农产品可溯源,实现全过程经营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食品产业链,让全产业链绿色生态,保证产品品质。

△胡营二村支部书记刘海东焊接管道修理线路
惠及群众,激发活力,为产业“活血”。产业发展带动的是经济,直接受益的是群众。胡营二村里原有的农业低压线路已经使用30多年,电线杆风化、线路老化十分严重,存在很大火灾隐患。在瑞景家庭农场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下,该村投资24万,对所有的农业线路进行改造,架设112根电线杆、更换22千米高标准电线、全部农户更换插卡电表,这一系列举措解决了农业用电的安全问题。针对村内基础设施老旧和环境问题,把中心大街重新罩油,美化喷涂房屋3900平方米,并重新设计打造村北老城根游园,将其建设为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小公园,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同时,瑞景家庭农场面向全村设置劳务岗位,切实带动村民务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目前,胡营二村正积极探索“集体化创建、共享化运营”模式,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把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