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新四军革命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走进东南大学。40年前,正是他设计了新四军纪念馆的主体建筑。

鲍家声(右二)向大家讲述设计新四军纪念馆往事。
“重要的政治任务”
1985年,鲍家声出任南京工学院(1988年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没多久,他就接到了一项任务:设计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
任务是通过省委省政府传达下来的。东南大学建筑系在国内享有盛誉,许多重要建筑的设计均出自该系。40年前,还没有今天招标之类的程序,与任务同步传达的还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鲍家声是皖南人,从小听着新四军游击队的故事长大,自然明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召集了系内所有的设计力量,每人出一套设计方案。最终选定了八九个方案,进行综合评审。
平面图、剖面图、透视图……东南大学老师们手绘的设计图纸交了上来。风格上有现代立体的,有不对称的,有园林式的,几乎囊括建筑设计的所有流派。
鲍家声自己也设计了一稿,也就是今天的新四军纪念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个设计“方方正正”“四四方方”。
“新四军是我党领导的部队,这个设计要大气、庄重,不能太异形、太时髦。”鲍家声称,他觉得这个“四四方方”的设计,也与新四军的“四”契合。
最终,大家一致决定采用鲍家声的设计稿。
“三线一性”的讲究
“方方正正”“四四方方”,并不意味着循规蹈矩、墨守成规。鲍家声称,在整体设计上,他有一个“三线一性”的讲究。讲究到位了,才算好作品。
“三线一性”中,“三线”指的是参观线、光线、视线,这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要素;“一性”指的是艺术性,是建筑最终呈现的整体效果。
设计参观线有三个考虑:参观顺序、连贯性和灵活性。考虑到展陈展板的文字是从左到右排列,参观线必须也是从左到右,否则会路线重复;新四军历史是有时间维度的,它的连贯性不容忽视;考虑到观众的实际情况,有人可能只挑选感兴趣的看,有人看了一半有事离开,那么建筑设计得考虑到出口设置问题,不能逼着观众看完才能走。
光线问题首先考虑自然采光,同时要避免光线反射。这涉及窗户如何开设。最终采用了高处开窗的采光设置,如此也不妨碍馆内展陈布展。视线问题主要是兼顾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这涉及展览的墙面不能太高,否则观众就得站得很远才能看清,为此鲍家声将墙面高度设置为3.5米。
艺术性方面,凝聚了鲍家声的匠心。他将二楼设计成向四面八方伸展的模式,一方面有了变化,同时也形成阴影,更具艺术感。而对于新四军纪念馆正面的浮雕立面设计,鲍家声借鉴了苏联众多关于卫国战争建筑的设计,将外墙立面设计为两面红旗的造型,既寓意“工农”的结合,也暗合八路军、新四军在盐城的胜利会师。
值得一提的是,鲍家声甚至考虑到观众参观时可能出现疲劳的问题。他吸收了国外建筑设计师的经验,将纪念馆参观的顺序设计成从二楼开始。观众入馆后,迎面而来的是宽敞的楼梯,登上楼梯就是新四军领导人的塑像,然后才开始参观。这样观众实际上是从上往下走,不会太疲劳。
“这是我一生的骄傲”
新四军纪念馆的设计方案,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广泛好评。考虑到纪念馆建在盐城,鲍家声找到盐城市建筑设计院合作,由对方参与施工图设计,这样就近方便,确保方案实施得当、不出意外。
项目托付不代表撒手不管。在建设期间,鲍家声多次到盐城查看建设情况。20世纪80年代,南京到盐城由于路况差加之车辆老旧,一般早晨出发傍晚才到。1985年底,鲍家声最后一次到盐城工地上查看。新四军纪念馆已经雏形初现,广场上的纪念碑高大巍峨。
“也想建得再高再大一些,但条件不允许。500万元建设资金花得差不多了,旁边也没地了。”鲍家声称,设计新四军纪念馆,他没收一分钱设计费,当时也没有设计费之说,大家全凭热情与责任干活。
然而在回南京的路上发生了意外,面包车与大卡车迎头相撞,面包车驾驶员受了重伤,坐在二排的鲍家声,由于座椅断裂狠狠地摔倒,车内其他人也都有不同程度受伤。“第二天醒来,左腿肿了一大圈,过了好一阵子才消肿,此后40年,每逢阴雨天左腿就不舒服。”鲍家声拍着大腿说。
1986年10月,新四军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广场上的纪念碑高大巍峨,象征着新四军将士的不朽功绩;方正规范的纪念馆严肃庄重,到访观众敬佩之心油然而生;纪念馆正面的浮雕,讲述着盐城会师的胜利与喜悦;而馆内的展陈展览,向人们讲述着“红旗十月满天飞”背后的英雄壮举。
新四军纪念馆的成功,为鲍家声打开了另一扇门。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史料陈列馆的设计,也委托于他。“设计新四军纪念馆,是我一生的骄傲。”鲍家声说,每逢电视或者报纸上看到新四军纪念馆,他都会想到当年。往事历历在目,热情丝毫未减。(撰稿丨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