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提出“加快形成乳业新质生产力”“加速食品创新配料落地应用”“加强学生饮用奶推广”等七项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当下,面对奶业“品类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和产业链韧性不足”这三大顽疾,如何加快培育奶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迫切需要突破行业这些‘瓶颈’,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创新。”史玉东表示,与国际领先市场相比,我国乳制品消费存在品类较单一、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他建议,做大做精乳制品深加工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带头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发,加快解决关键原料保障及安全问题;通过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增加产品品质、扩大市场规模,做强液态奶基本盘;聚焦精准营养、运动营养、益生菌等高潜力领域,鼓励企业拓宽行业新赛道,并在政策法规支撑、项目匹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蒙牛在研发创新、数智转型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在科研创新方面,蒙牛长期投入的国产益生菌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自主研发的母乳低聚糖(HMOs),相继通过了中美两国审批认证,一举打破了国外对核心原料的垄断;在数智化方面,蒙牛宁夏全数智化工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成为中国奶业首家,也是全球首家液态奶灯塔工厂。
此外,史玉东还表示,目前我国奶业发展处于下行周期,仅靠行业自身走出困境异常艰难,企业开展深加工及海外市场开拓都迫切需要政府部门支持,确保产业基本盘稳定更需要政府部门提供相关保障措施。
因此,他建议,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支持模式,助力牧场稳健发展;要通过试点开展奶粉收储,有效解决周期性过剩矛盾;进一步助力企业拓展更多消费市场,如通过特供渠道拓展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打通大包粉等乳制品出口渠道,全面扩大乳制品消费能力。
蒙牛先后实施了“136”工程、五大保障举措、价值共享等多项措施,带动种植、养殖、加工全产业链健康发展。长期以来,蒙牛为助力上游稳定发展,每年在全国带动600多万亩优质饲草种植,170多万头奶牛养殖,累计发放奶款3200多亿元,投入上游扶持资金近400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全国4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