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3月6日下午3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并接受中外媒体集体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人才高地,在创新发展方面,北京多项指标位居“全球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榜单显示,北京在全球百强科技排名中由第四位提升至第三位。
方复全说,北京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编制实施了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案,启动了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百人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出台人才专项保障措施,大力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北京还开展了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进一步吸引汇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他说,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选拔和有效监督机制”“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方复全介绍,作为市属重点双一流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一直承担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特别是为首都基础教育输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去年,我们整合学校一流学科群的优势,揭牌成立了未来教师学院,着力培养首都基础教育亟需的研究生层次的优秀人才。今年我们将整合数据科学、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新工科学科群,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努力培养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人工智能人才。”
长期以来,他也一直关注、思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培养创新人才,要善于尽早发现好苗子,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在科学史上,很多天才型的科学家,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们可能只是在某一方面有过人的本领,但往往,天才都不是全才。这就给教育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要因材施教。为此,人才培养应该做好分类,避免千校一面、千科一面,而是分层分类、个性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复全说,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场景化培养、团队化培育。让他们早接触应用场景,早动手实践,早练就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与团队协同攻关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扩大知识面。创新思维的产生,往往是跨学科、跨领域借鉴学习的过程中迸发而生的。
他还表示,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要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跨学科门类交叉融合的能力。要理顺评价机制,要有容错机制,政府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包括全社会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人才的成长,从大时间尺度考核评价,给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宽容的空间,创造包容的氛围,助力人才健康成长。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