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周芳 何赛格
“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3月4日,渝北区举人坝小学二年级四班,孩子们坐姿端正,眼神专注,正在上语文课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在15后孩子们的眼中,雷锋是谁?是课本里那个戴着棉帽、笑容温暖的叔叔,还是老师口中那个总爱帮助别人的好人?或是像动画片里的小哪吒?3月4日,记者围绕相关内容进行调查采访。
雷锋像什么?
“雷锋”像什么?或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我觉得雷锋叔叔是一位超级英雄,像蜘蛛侠一样,哪儿有人需要帮助,他就出现在哪儿。”渝北区举人坝小学二年级四班的刘俊毅第一个高高举起手,站起来大声说,“老奶奶过马路需要搀扶,他来了;阿姨抱着孩子在雨中迷路,他也来了。”

3月4日,渝北区举人坝小学校三年级四班,老师为同学们讲述雷锋的故事。 记者 何赛格 摄
“我觉得雷锋叔叔就像小太阳。”罗发荣紧接着说,“他总是温暖别人,自己却从来不喊累。”
“我觉得雷锋叔叔和哪吒很像,他们不但善良勇敢,还不服输。”王浩轩兴奋地说道。同桌王梓萱在一旁连忙点头说:“还顶天立地呢!”
“雷锋叔叔像奥特曼”“像机器人”“像大山”……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表达着对雷锋的“画像”。
当被问到用哪一个词来形容雷锋时,“勇敢”“善良”“无畏”“温暖”“有爱”“无私”“坚持”“勤俭节约”“不怕苦”“不怕累”等词语,一一从孩子们口中蹦出。
该校三年级四班的王茜说:“我要像雷锋叔叔那样,走到哪里学到哪里。”
同班学生蒋文燕说:“在我心中,雷锋叔叔是一位勤奋的劳动者,哪怕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也能满怀热情,做到极致。”
孩子们提及最多的还是“助人为乐”。三年级四班的王一衡分享道:“雷锋叔叔在火车上帮助其他乘客,我也要向他学习,当同学遇到不懂的题目时,我就教他。”
什么是“雷锋精神”?
那什么是“雷锋精神”?活动中,孩子们纷纷各抒己见。
“有一次弟弟吃饭时,碗掉了,饭撒了一地,我帮他清理了,我觉得这就是雷锋精神。”
“我们班上有位同学成绩不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的成绩很快提高了,这也是雷锋精神。”
“每次帮同学关书柜门、给老师倒杯水、帮妈妈拿快递,我都觉得自己可棒了!”
“今天吃完饭,我主动刷碗也算吧?”

3月4日,渝北区举人坝小学校二年级四班,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记者 何赛格 摄
新时代如何传承雷锋精神?
“其实雷锋叔叔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每时每刻,在每一个角落里,每一件小事里,都有雷锋的足迹。”见孩子们讨论热烈,举人坝小学教师邱莹对他们说道。
邱莹称,在孩子们心中,雷锋不仅是那个戴着棉帽、笑容温暖的叔叔,更是超级英雄,“哪吒的坚持与雷锋的坚毅,仿佛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深深影响着他们。”
雷锋精神如何传承发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不少学校开展了主题活动,以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前不久,位于忠县的香山小学三年级(3)班的65名15后学生走进垃圾分类公园,在学习环保知识的同时,跟随环卫工人清理公园垃圾,并认真进行垃圾分类。该班王汤米同学分享道:“环卫工人叔叔阿姨教会了我很多垃圾分类知识,原来做好垃圾分类这么不容易。以后我不仅自己要做好垃圾分类,还要告诉身边的人,一起守护我们的家园。”

忠县香山小学学生跟随环卫工人清理公园垃圾。受访单位供图
南岸区上浩小学的小小志愿者们则走进了上浩社区,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活动中,部分小志愿者化身“小馆员”,在图书馆将散乱的书籍分类整理得井井有条;另外一些小志愿者变身“清洁卫士”,不仅清扫空置教室、花坛、展板等场所,还走进社区,仔细清洁爱心步道栏杆和社区宣传栏;还有一些小志愿者成为“文明倡导员”,身着绿色马甲,手持标语牌,在学校周边路口及斑马线等路段,引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倡导文明出行。
专家:雷锋在孩子心中已经具象化了
“之前我也思考过,雷锋在15后孩子心中是什么样,真没想到是哪吒、奥特曼、超级英雄。”重庆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团委书记于涛笑着说,各个学校举办的活动,实实在在地让孩子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真切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存在,并且积极地去践行。
于涛说,现在“15后”的孩子,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以前的学生有很多不一样。他们会从自己个人成长和对社会效用这两个维度去思考,不再被动接受概念,而是主动参与那些有趣的活动,把自己理解的雷锋精神融入进去。“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数字化生活普及、教育方式改变等。”于涛说。
那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是什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重庆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秘书长曾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新时代,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实践形式,它不仅仅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更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精益求精的精神。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
不过,在传承雷锋精神的过程中,挑战也不少。于涛介绍,例如,传统学雷锋活动与数字时代孩子互动习惯相对脱节,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下降;志愿服务常被简化为“一次性打卡”,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就此,于涛建议,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学校与家庭应各展其能。一方面,学校可在多学科中融入雷锋故事,结合课程设计相关开发项目,升级实践活动体系;另一方面,家长可通过家庭观影会、红色研学旅行等方式,将雷锋的成长经历与孩子生活关联。此外,还可整合资源打造弘扬雷锋精神的动画片、漫画书、儿歌等,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雷锋精神永恒的时代价值。
曾剑也表示,传承雷锋精神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小事从身边做起,要积少成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中,要发挥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生活中,要心存善良心怀感恩。
“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记者采访结束时,举人坝小学二年级另外一个班的教室里,又响起了清脆响亮的读书声,声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