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网

耿柳与民间故事的不解之缘

耿柳。 本人供图

童年夹在泛黄书页里的银杏标本,在中年某个雨夜突然舒展脉络——就如那些被故事浸透的午后与黄昏,字句如星子坠入心潭,直至三十年后才浮出水面,化作掌心蜿蜒的批注。

当那些藏着文化传承的密码,从父亲留下的一个个故事中缓缓浮现时,耿柳终于读懂:所有潜移默化的启蒙,都早已在血脉里流淌成河,将童年的故事译作命运的诗行。

讲“瞎话儿”的父亲

潜移默化影响她的一生

2020年底,耿柳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证书》,成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耿瑛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这个新的身份,对于她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更是血脉上的延续。

耿柳的父亲耿瑛,是我国著名曲艺作家、理论家、出版家。然而,在女儿的眼中,父亲最大的本事莫过于会讲“瞎话儿”。“和普通人家的孩子比,我比较幸运,从小听着各种故事长大,而且还因为父亲是文艺编辑,家里书架上有各种故事集,那是我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最好的陪伴。”

听着故事长大的耿柳,曾一度以为所有孩子的童年都是如此度过——在家中听长辈讲故事,然后再把这些故事讲给学校或大院里的伙伴们。直至1994年,当她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时,开办了一档日播的《民间故事》栏目,用两年时间讲述了七百多个故事。

此时,她才有些恍然,这不是随随便便讲几个故事那么简单。对一般人来说甚至光是搜集几百个故事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而对于她来说,只需要挑适合播讲的故事,这是多么方便!

在父亲耿瑛去世之后,“耿瑛民间故事”项目必须有传承人。耿柳在申报过程中,当年电台播出的节目没有保留录音,但父亲在故纸堆中为她留下的剪报(含有节目播出信息)意外地成为了关键证明材料。

在经历这些之后,耿柳说自己很喜欢那个关于“子弹正中眉心”的梗,那种强烈的宿命感,让她不自觉地想到了自己被父亲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生,还有与民间故事的不解之缘。

“瞎话儿”不简单

每一款都是长辈严选

每个孩子都是听着各种各样的故事长大的,《小兔子乖乖》《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古今中外,不分朝代不分国界,故事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耿柳说,东北人管讲故事叫讲“瞎话儿”。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因为以前生活条件所限,晚上熄灯很早,都是摸黑闭眼一边讲故事一边哄孩子睡觉,所以叫“瞎话儿”;另一个意思,是因为那些讲的故事未必都是真实的,东北管说假话叫“扒瞎”,所以这些民间故事也算是一种“瞎话儿”。

“韭菜韭菜花,二九一十八。小葱蘸大酱,整整二十样。”耿柳说,小时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故事,就是“俩小孩吹牛”。一小段简单的顺口溜里,既充满童趣,又包含了东北民俗、谐音梗、数学计算等元素。让孩子们在听得有趣的同时,无形中吸收了很多知识。同时,故事中的劝人向善、励志和离奇元素也对孩子的价值观塑造和智力开发起到无形的作用。

耿柳认为,所有的民间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良的人智慧,邪恶的人愚蠢;勤劳的人终会有好报,懒惰的人最后自食其果。因为那些口口相传讲故事的人,都是父亲母亲,又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共同的心愿是希望孩子学好,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塑造孩子良好的价值观。

在对民间故事的一听一读之间,不自觉的爱上了它独特的魅力。耿柳觉得,要说最“接地气”的艺术种类,有啥能和民间故事相比?!它根植民间,口头传播,不论文化程度高低,都能从中得到愉悦和启迪。

用方言讲“瞎话儿”

东北孩子都是天赋选手

从成为“耿瑛民间故事”传承人的那一刻,耿柳对于让民间故事传承下去,有了更为确切的追求。这不仅仅是她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更是对于文化传承有了属于自己的使命感。

“成为传承人后,我既感到高兴也觉得是一种负担。我开始复习父亲讲过的那些故事,多亏他勤笔头子,记录了很多。否则,小时候听的故事,这些年不讲,谁能记住呢?”

在耿柳看来,过去的“人传时代”,民间故事的传承更多的是靠亲人间的口口相传。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进入“屏传时代”,民间故事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传播,同时抓住儿童心理,将民间故事改成动漫、绘本等形式。

然而,民间故事的传承,更多的还是要着眼于“讲”字,那是一种不同于“朗读”“朗诵”的松弛感,也是独属于东北孩子的一种天赋本领。

“东北的民间故事风格特别简练、干脆解渴,人物性格突出。”耿柳解释说,东北的民间故事的根源与东北的移民历史、满汉群居的环境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有关。其中,又以辽宁民间故事的种类最为丰富,所以全国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故事基地也落在辽宁大学。

而且,“东北话”是一种极有感染力的方言,东北人对自己的文化和方言有很强的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也体现在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中。耿柳希望看到更多的东北青少年,特别是辽宁的青少年能用方言讲自己的家乡故事,这远比字正腔圆的“播音腔”要生动得多。

为此,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的“全国青少年民间故事考级”项目邀请耿柳与多名辽宁高校专家联合筹备,希望在未来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广民间故事,让青少年以松弛感的语言,讲好家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本报记者 高鹏

人物简介:

女,1968年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民间说唱”组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副秘书长、故事表演部主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创评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沈阳市级非遗项目“耿瑛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编有《耿瑛中国民间故事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19年)。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