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创引领,为蓝色产业筑基
近日,国产GNSS波浪传感器“百万计划”在青岛启动。该计划面向全国范围内的科研机构、高校及涉海工程单位等,推出20台自主研发的GNSS波浪传感器设备,总货值人民币100万元,旨在推动海洋波浪观测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加快形成可持续、高精度、低成本的海洋观测技术体系。
这是海洋科技创新的成果之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青岛正加快塑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会后不久,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就再添新动能:6个海洋领域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经费拨付到位,总支持额度超5000万元。这些项目覆盖新能源船舶、海洋生物制品、深海开发等重点装备和产品研发。这几天,市科技局海洋科技处一直与项目牵头企业紧密沟通。“我们就是要在实践中落实中央会议精神。”海洋科技处处长李德强说,“要抓紧组织企业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重大项目的技术路径和产业化目标。鼓励项目牵头企业用好项目经费,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勃发赋能。”
青岛的向海图强之路,就是不断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实力,为蓝色产业发展筑基。尤其是近年来,青岛锚定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争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正加速隆起,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成色渐浓。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时下,青岛正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要求为指引,持续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近日,由崂山实验室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Argo浮标“深海玄武(XUANWU)”在菲律宾海盆和黑潮延伸体海区实现批量布放,顺利推进了西北太平洋“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的建设工作。至此,我国已成为全球深海Argo观测大科学计划的第二大贡献国。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青岛以实实在在的表现证明着,这座城市正成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追根溯源,涉海高能级创新平台为这座海洋名城锻造了强劲的策源力。
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目前,青岛共拥有涉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3家,部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56个,涉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
其中,以崂山实验室为牵引,青岛打造了梯次发展的四级实验室体系。目前,全市共有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省重点实验室25家、市重点实验室64家,已初步形成梯次衔接、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矩阵。
高能级平台产出领先成果,这座实验室“金字塔”集聚海洋科研资源要素,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对产业升级的牵引。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便立足产业需求,深耕海藻生物资源发掘、加工新技术理论、质量安全控制及功能物质与健康等关键领域,持续推动行业技术革新,构建了全面且立体的科创体系。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相关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例如,海藻酸钠单品从食品级原料“进化”至体内植入级原料,价格也从每公斤百元跃升到每克最高2000元。产品价值的大幅增长,展现了科技创新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集聚效应之下,更多的高能级海洋创新平台、科研基础设施在青岛生根,驱动着海洋产业的细分赛道不断走深、走实。
比如,中国海洋大学牵头、总投资超2.8亿元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库,正加码建设国际一流的专业化、综合性国家级海洋微生物资源库。作为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十个战略种质资源库之一,该资源库不仅将服务于我国海洋微生物科技资源摸底、开发,还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数据共享。
再比如,在深海开发方向,国家深海基地打造的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和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深海三大国家平台”正加快起势。其中,国家深海基因库锚定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
通过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青岛以平台汇人才、产成果、促产业,正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凝聚起海洋战略力量。
高效协同
平台产出的成果需要落地转化才能融入和推动产业发展。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关键要义。
近年来,青岛大力培育涉海高新技术市场。据市科技局统计,2024年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753家,同比增长18%。作为“火车头”,它们带动青岛海洋产业不断升级,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去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51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9%。
这是创新协同的成果。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青岛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要素深度融合的海洋创新联合体。
在船舶产业领域,由中船发动机牵头建设的山东省船舶动力技术创新中心,以研制甲醇、氨等清洁燃料船舶发动机,改善矿物燃料船舶发动机为方向,推进燃料供给系统、排放后处理系统等核心技术开发,通过打造集储运、供给、燃烧、排放、监控于一体的船舶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集群,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业成为制造业的新增长点。截至目前,中船集团北海造船手持订单中,绿色燃料船占比超90%。

俯瞰中船集团北海造船基地。
在海洋装备领域,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建设,已经培育经海仪器、海研电子、蔚海明祥等多家涉海企业,累计实现社会融资2亿元。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青岛为海洋科技成果落地打开了“通路”。
面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全局,青岛引入山东海洋集团重组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已累计吸纳成员单位超100家,培育海洋科技企业42家,突破产业共性、前沿技术30多项,并上线了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面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青岛的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平台发挥了重大作用。总投资1.8亿元的未来海洋食品智能制造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平台正弥合着实验室到生产线之间的鸿沟。立足我国海洋食品产业的发展需求,该平台围绕海洋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海洋特殊食品与“三新食品”创制、海洋食品绿色智能加工储运、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智能装备创制等方面提供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服务。作为海洋食品领域国内规模最大、国际领先的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基地,该平台正让细胞培养鱼肉等先进技术加速“变现”。
去年,青岛出台方案,聚焦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总目标实施新一轮“海创计划2.0”。蹄疾步稳,青岛要瞄准海洋重点发展领域需求实施六大提升工程,到明年新增10家及以上海洋高端创新平台、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引进200名以上海洋高端人才,海洋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
人才兴海
事以人成、业由才广,宏伟的蓝图需要人来具体执行。青岛涉海院所、高校林立,打造了海洋人才的“聚宝盆”。立足海洋科创平台优势,青岛吸引、培育了一支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目前共有全职驻青涉海院士22人,海洋人才总量近40万。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青岛为成果的产出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用好高层次人才的带动效应,青岛构建起了“院士—平台—技术”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比如,在蓝色种业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陈松林领衔,集聚了近百位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以水产种业人才团队为驱动,该研究院构建海水养殖生物前沿育种技术体系平台,协同推进育种技术与产业发展,让青岛打造“蓝色种业之都”的步伐更加坚实。
让青年人才挑大梁,青岛引育的涉海人才加速成长。在刚刚颁发的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全省共10人获科学技术青年奖,其中就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朝晖。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国际上首个黑潮延伸体定点观测系统(KEMS),填补了西北太平洋海洋长期定点观测的空白,牵头构建了西太平洋深海Argo观测网,持续提高着我国在深海观测领域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聚焦海洋人才全周期全链条管理,青岛还要进一步做好“引育留用”工作,充分发挥海洋特色城市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招引、培养一大批海洋复合型人才,持续打造海洋人才汇聚“强磁场”。近年来,青岛持续开展的“现代海洋英才”评选活动,激励着海洋人才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去年评选的“海洋英才”,既有来自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也有来自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业领军人才。他们在海洋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化工等领域有所建树,海洋科研成果突出,推动甚至引领了行业发展。
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青岛还要进一步靶向海洋领域科研和产业需求,依托涉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以及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等多种方式,汇聚全球范围内优质海洋人才,打造全球海洋高端创新人才高地,助力现代海洋城市加速成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