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网

书香中南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语情切切,诲意谆谆

作家介绍: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书简》等,译作包括《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等。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内容概括:

此书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陆续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集结而成。信中,先生如老友谈心般就青年所关心的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婚恋等话题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导,鼓励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刻苦读书,朴实做人,切勿贪图世俗名利。感情真挚诚恳,文风亲切自然,一经发表便深受青年读者喜爱,此后多次重印,至今仍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值得品味的语句:

1.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2.在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在瀑布中应能同时见到自然的美丽、神力的广大和水力的实用。许多人因为站在狭路上,只能见到诸方面的某一面,便说他人所见到的都不如他的真确。前几年大家曾煞有介事地争辩哲学和科学,争辩美术和宗教,不都是坐井观天、诬天渺小么?

3.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蹉跎时光。

4.困难日益减少,而人类也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轻浮粗率,而艰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比方从纽约到巴黎还像从前乘帆船时要经许多时日,冒许多危险,美国人穿过卢浮宫决不会像他们穿过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一样匆促。

阅读感悟:

此书是由朱光潜先生写给国内青年的十二封信集结而成。先生在书里谈生活、谈理想、谈学习、谈人生,既带有强烈的中国哲学色彩,又能巧妙运用西方哲学观念,中西结合,可见其知识之广博。他用精明干练的语言论述宏阔概念,读之既是朋友间带有温度的问候,又如隐居于高山流水间的长者给前来远足的年轻人的告诫。虽然书中的社会背景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依旧能给迷茫中的青年带来拨云见日的力量。此书迥异于当下心灵鸡汤,虽然同样劝人沉着奋进,但字里行间的真诚却清澈见底。细细捧读,应可力求避免走上"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之路。

文图/高睿泽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