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民企调研行
一边是新上项目急需用地,另一边是一些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占着大量工业用地,却长期闲置低效,企业要转型升级,且看这里怎么——
以“最优解”破“老大难”
在临沂客户端讯“我们是最佳搭档——‘双杰组合’。”王进杰笑得很开心。
一直以来,每次市场拓展、订单增加,王进杰就发愁厂房和仓库太小的问题。2013年,他刚创办乘风园林机械有限公司时,厂里只有8名员工。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乘风机械于2018年搬到了罗庄区高都街道,陆续建成了南厂、北厂及小东庄厂3个厂区。

“3个厂区都不大,管理起来不方便,运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王进杰说,现在乘风机械有员工100多人,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而且每年都能以20%的速度递增。
厂区制约了乘风机械的发展。尤其是这两年,乘风机械凭借10多年积累起来的信誉和口碑,准备大规模开拓外贸市场,可都败在“验厂”这一关。“我们的割草机、吹风机等质量都很好,但是外商来这里验厂,七八次都通不过。”王进杰很无奈。他想建新厂,可是没有地,也缺钱。
就在这时,高都街道办事处上门服务来了。2024年,高都街道获批1570亩的产业集聚区,化解了“南外环以北不新上工业项目”的困境,为镇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民营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要优化营商环境,千方百计为企业解难题。”高都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宁介绍,为保障产业集聚区高效运转,高都街道成立专班领导小组,抽调19名骨干组建产业集聚区办公室,从规划建设到企业服务全程跟进,实现“项目有人管、问题有人解、服务不断档”。

土地问题也是街道首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新上项目急需用地,一些企业已停产或半停产,仍占着大量工业用地,如何破解?
高都街道的回答是: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向“优化配置”要“发展质量”。对于长期闲置地块,通过收回、置换等方式加快处置,对于低效的工业用地通过“腾笼换鸟”“复合开发”“提质增效”等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最优解”破“老大难”,让闲置低效用地重新“活”起来。
李成杰就是“双杰组合”的另外一位成员。他的陶瓷厂在几年前停产,厂房空置下来。这次,在高都街道办事处的积极对接下,李成杰和王进杰“接上了头”,决定进行合作。根据乘风机械的要求,李成杰投资500万元,对1.3万平方米的厂房和4500平方米的仓库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同时完善消防设施、新装办公楼、硬化地面等,在达到乘风机械的标准要求后,双方达成合作。
“乘风机械可以扩大生产,我这边有收入,还可以促进就业、提高税收,各方都有受益。”李成杰说,这个新项目占地26亩,建成投产后预估亩均税收可达20万元。
“这边安装12条生产线,其中4条是新投资的智能化园林机械生产线,预计今年年产值能达到6000万元。”站在高大明亮的新车间里,王进杰指点着各处如何设置。“感觉像从散兵转成‘正规军’了,我有信心3年内实现销售1个亿。”他说,目前乘风机械的营销网络已经延伸到中东、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

在乘风机械新车间的门口,来自韩国的客户正为1万台割草机的订单验货。“我们今年有5-8万台的订单在这里生产,也包括了吹风机、地钻等机械。”客户告诉记者。
在高都街道南茶棚村,爱泊派门业有限公司的改扩建厂房主体建筑已经完成了。
作为一家木门生产企业,爱泊派于2024年获得出口资质,产品远销阿曼、印度尼西亚、印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我们从线下转到线上销售后,国内外客户都来了,订单根本做不完。”总经理周鲁平介绍,老厂只有10亩大小,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高都街道积极协调企业需求,选定了同在南茶棚村的华力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现已停产)地块,作为爱泊派新项目用地。“爱泊派新厂建好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至6000万元,不仅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能解决120个至130个就业岗位,实现多方共赢。”南茶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印光介绍。
“我们还协助企业与浙江欧派对接,在新厂合作欧派家居工业4.0智能智造项目,打造定制衣柜全流程智能制造体系。”高都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葛文韬介绍。
“新厂占地40亩,改扩建了两座生产车间,准备新上2条全自动板材加工线,设备很快就能安装。”周鲁平告诉记者,这一次,爱泊派不止是“搬新家”,而是全厂“升级”。
“高都街道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已定位为‘智能精密制造+食品精深加工’双轮驱动。目前,集聚区已落户12家企业,其中6家为规上工业企业,涵盖新材料、智能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刘宁说,街道划定230亩土地作为智能装备启动区,通过专班服务、土地整合优化等举措,已成功落地2个重大项目,另有5个优质项目在谈。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珊珊 路波 罗志强
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