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网

江苏南京:解码六朝帆影里的“海丝”基因

南京素享“东南门户”之称,自六朝至明代,南京凭借长达四百多年的建都历史及通江达海的枢纽地位,成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与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直接关联的都城。

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下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批复,江苏省共5个项目列入,海上丝绸之路(江苏段)项目位列其中。

近日,在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南京文化遗产大讲堂”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以“世界遗产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为题开启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在之后的专访中,姜波表示:“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联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一定会为申遗工作做出独特的贡献。”

龙江船厂遗址

见证620年前郑和扬帆起航

南京是中国最早见证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牵手连通的重要城市。公元226年,孙权派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率领使团前往扶南等国联络交往。这是我国第一次派专使到南海诸国开拓海外事业的一件大事,其意义不亚于张骞、班超通西域。

公元399年,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穿越陆上丝绸之路前往印度等国,并于公元412年搭乘商舶从海上丝绸之路返回,辗转抵达青州,最终到达东晋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六朝时期,南京将海上丝绸之路向东与向南两个方向进行了拓展,实现了东海航线及通往朝鲜半岛与日本方向、南海航线及通往中南半岛与南海诸国方向的人员往来畅通。

明朝初年实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启了以大明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使得南京再次成为中外使臣往来活动的中心城市。绵延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也发展到顶峰。

记者从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了解到,明代的龙江船厂遗址是世界范围内也难得一见的得以较好保存的大型古代造船厂遗址。这里紧邻长江,如今可以看到保护范围达168.69亩的遗址全貌。

翻开“郑和航海图”,其全称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它用准确的文字和图标证明,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就是在宝船厂起锚开船,在龙江关扬帆出水,前往南洋、西洋各国。这意味着,今天的龙江船厂遗址,正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出海远航所乘宝船的制造工厂所在地。十多个被称为“作塘”的造船船坞呈东北、西南走向,在长江之滨依次平行分布着。到目前只剩三条作塘得以基本保存,它们昭示着往日如火如荼的造船盛况。

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于现存三处作塘中的六作塘(20世纪70年代为其做的编号)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六作塘遗址长421米,横截面呈倒梯形,上口宽41米,下底宽8—14.2米,在塘底部清理发掘出34处造船基础遗迹。这些遗迹表明,在明代,六作塘是一处设计严密、布局有序的造船场所。

明永乐三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起航,循着长江抵达苏州太仓刘家港。随后进入大海,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等待东北季风来临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驶向大洋。航行先后到达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四次横渡印度洋,拉开了人类世界性大航海的序幕。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南京是特别重要的城市

姜波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是国际遗产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中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非常重要的东方大国,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泉州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京、广州、扬州、宁波这些港口城市也正在申遗的路上。”

2014年,在南京召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启动的工作会议。目前,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牵头下,正在编制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文本。据姜波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已经组建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联盟,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挖掘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的价值,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日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而努力。”

姜波认为,南京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特别重要的一个海港城市,它处在古代的江海交汇之地,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启航之地。“南京作为明朝早期的都城,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也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史迹,包括龙江船厂遗址、大报恩寺、浡泥国王墓、郑和墓、洪保墓等相关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1408年,受到郑和船队带去的中华文明感召和影响,浡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携家人、官员一百五十多人抵达明朝首都南京进行友好访问。明成祖朱棣的盛情款待,令远道而来的客人陶醉不已。

据史料统计,永乐年间,郑和所到过的海外各国,除朝鲜、日本、琉球外,派使臣来华的就有318次,包括浡泥国国王在内的四个国家的11位国王亲自来华。

今天南京的很多历史遗迹都直指60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大航海。

郑和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南麓。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

在南京祖堂山南麓发现了一座明代砖室墓。据出土的寿藏铭及相关文献记载,墓主人为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他曾作为郑和的副手跟随郑和出使西洋,是郑和下西洋核心成员之一。

通过这些遗址、遗迹透视历史,可以看到从南京出发的中国人,几百年来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建立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在考古工作者眼中

南京的地位无与伦比

从东吴到明朝,南京实现了从东海航线到南海航线,从打通地理屏障到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互动。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南京也将把握住历史机遇扬帆奋进。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古迹遗产丰富。“南京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谓无与伦比。”姜波表示,“从事城市考古工作的人,都把六朝的建康和明清时期的南京城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世界遗产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申报与保护工作备受关注。讲座中,姜波通过丰富案例,系统阐释了世界遗产的概念内涵、申报流程及评审标准。“南京城墙的申遗,在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姜波认为,“南京一定会为今后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作出特别重要的贡献。”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比如世界遗产之地明孝陵。”南京古迹遗产的保护工作,给姜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官方到民间,特别是坚守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的考古工作者、文物保护工作者和文化遗产专家,都为南京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长久、持续的努力,“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供图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