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汽车产业已出现类似“恒大”的潜在风险,只不过没爆而已。
访谈中,魏建军针对行业新车大幅降价的现象再度开炮,直言降价还能保证质量不可能。魏建军表示,部分主机厂过于追求市值与股价,却忽视了商业基本逻辑,并强调行业需健康发展,不能过度被资本裹挟,长城愿意出资对主机厂进行全面审计。
虽然中国车市高速增长的背后,始终有“资本泡沫”“产能过剩”的意见存在,但魏建军如此出位的态度和观点,还是令业内哗然。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但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仅依赖资本扩张和地方政府支持,导致项目烂尾和资源浪费。例如,高合、威马、极越、哪吒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出现停产、欠薪等现象。
盲目、追风性质的投资在汽车产业确实存在,但魏建军所说的汽车产业的“恒大”,是颇为严重的指控,因为恒大的崩塌,在于其“高杠杆扩张+财务造假”,到处借钱大干快上。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因此恒大的爆雷,影响力和危害性非常大。而汽车产业是否存在“恒大”风险,则有待商榷。
中国汽车产业当然存在高负债和投资过热,但类比为“恒大式危机”不妥,汽车和房产,二者在底层逻辑、资金用途及行业特性上存在本质差异。
根据2024年财报数据,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4%—7%,而蔚来、理想等新势力研发强度更高(10%—13.77%)。相比之下,恒大等房企的资金主要用于土地囤积和营销费用,研发投入几乎为零。例如,比亚迪2024年研发费用达201.77亿元,占营收6.7%,同期其广告及宣传费用仅为研发费用的1/10。
目前,比亚迪、长城等头部车企产能利用率超90%,部分生产基地(如长城重庆工厂)甚至达到132.5%,而恒大等房企的库存积压率长期高于50%。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技术落后的中小车企(如威马、高合),市场机制正在加速其出清。
新能源汽车技术门槛(如高压平台、固态电池)迫使企业持续投入研发,低效产能无法长期存活。去年已有15家新势力车企破产,而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吉利)通过技术突破实现盈利(比亚迪单车利润达1.5万元)。这与房地产“土地金融”的刚性泡沫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魏建军提到的新车“降价”,单纯以低价打压竞品甚至用偷工减料的方式降价当然不可取,但正常的价格竞争,有其积极意义所在。首先,消费者在享受低价的同时,获得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实现“低价高质”消费升级;其次是打破信息不对称,倒逼车企公开技术参数(如电池寿命、能耗数据),消费者可更理性比对产品价值。
更重要的是,参与价格战,车企的核心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全链条降本能力等全体系竞争力要经受考验,为降价而降价,只会让企业陷入危机。
可以说,这些年的价格战淬炼下,中国优秀的车企和品牌脱颖而出,而适应不了中国创新速度和竞争强度的企业,逐渐退市或被兼并重组,总体来看,价格战的正面影响还是远大于负面影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极少,好产品、好企业终究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其实关于汽车产业投资是否过热,又或者在一个繁荣、技术快速变革迭代的行业,是否允许投资适当“过热”,还有很大探讨空间。魏建军的出发点,是担忧竞争走向无序及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值得警惕,也需要规避这种状况。
但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负债,绝大部分是“技术密集型负债”,其资金主要用于构建长期竞争力(研发、供应链、全球化),而非短期投机。当前行业利润率(4.3%)虽低于国际水平,但技术积累(如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和全球化布局正在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即使存在局部风险(如部分新势力爆雷),市场机制与政策调控的协同作用将确保行业整体稳健发展,构成“高烈度竞争—高质量增长”的正向循环。与房地产相比,汽车产业的“负重前行”更接近于崛起期的阵痛,而非泡沫经济的崩塌前兆。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