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网

沈阳部署这些重点任务,全力攻坚突破!

为打好打赢三年行动

决胜之年决胜之战

沈阳全市上下

真抓实干、勇于争先

围绕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

“12+1”赛道目标

各赛道相关单位

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

一起来看!

“决战决胜 勇于争先”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二场)

3月28日召开

重点发布这三个赛道的

任务部署及举措

↓↓↓

✔“全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攻坚突破”

✔“全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上攻坚突破”

✔“全力在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

新高地上攻坚突破”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副局长董玥介绍情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与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城乡建设局等单位同向发力,聚力“全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攻坚突破”赛道,扎实推进“六大工程”、12项重点任务、30项具体举措,全力确保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一、实施重点产业集群提升工程

以产业集群为牵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设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形成“10+1”产业集群体系。做大做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航空、工业母机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5个千亿集群规模。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集群晋升为第6个千亿集群。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建立“4+2+N”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标杆示范城市;支持重点企业布局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推进一批产业化项目。力争“10+1”重点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到1.1万亿。

二、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工程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建设,滚动实施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项目300个。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推进3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15项重大技术装备首次研制应用、30个产业基础再造技术创新项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户以上、单项冠军企业5户以上。建设面向制造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滚动培育工业设计中心50个,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三、实施制造业“数字赋能”工程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规模化演进。建立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四个层级的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新培育先进级智能工厂15个以上,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2个以上。推动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深化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模式,累计推动700户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打造省级5G工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规模达到35个。

四、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工程

加快数字沈阳建设,推进18个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四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突破650家、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达到25家以上。建设数据标注基地,聚集数据标注企业50家。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新增共享交换服务300项。建设公共数据资源登记中心,打造15—20个数据应用产品。实施“数据要素×”专项行动,建立“数据要素×”场景案例库,加强典型应用场景的孵化和推广。构建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提升算法模型能力,开发通用、垂直领域大模型20个,全市智能算力达到1000P。

五、实施现代建筑业培育工程

推进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建设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集成和创新应用,提升建筑业企业智能化施工和数字化管理能力。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建筑业优质企业提质升级,全面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力争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75%以上。

六、实施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工程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卓越质量管理推广基地达到6个。修订《沈阳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推行首席标准官制度,引导企业争当企业标准“领跑者”,提升企业标准质量水平,年度新增国家标准40项、省市地方标准80项,其中在农业生产、知识产权、餐饮服务等领域制定发布沈阳地方标准10项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有序有效推进赛道各项任务,为沈阳全面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沈阳市科技局

副局长王勃介绍情况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全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攻坚突破,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我们制定了《全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攻坚突破专项行动计划》,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作出安排部署,一体构建技术策源、中试转化、应用场景、金融赋能、人才保障、教育支撑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就相关任务、举措发布如下:

一、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目标是年底前,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85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3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00项。

一是持续优化科创空间。加快浑南科技城科技服务街区、创新型企业孵化器交付使用。推动李殿中院士特种金属及高端部件技术创新中心、余艾冰院士辽宁睿智聚合负荷优化研究院等120个科技项目入驻浑南科技城。采取“一街(园)一策”的方式,因地制宜建设科创街区、园区,推进实施平台集聚、载体升级、科技招商、金融赋能等八大行动,年底前,科创街区内科创楼宇数量占总体楼宇数量比重达到40%,科创园区企业总收入超过90亿元。

二是持续做强创新平台。推动辽宁材料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跻身国家实验室体系。辽河实验室启动实施一批自主科研项目。推动重点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实现“双群互动”。全力争取东北大学、三生制药获批国家级平台。推动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主体建设工程竣工,年底前,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00家。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新松机器人、中科仪等企业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引导科技人员带技术和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及团队入驻大学科技园开展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依托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重点特色工业产业园区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年底前,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3万家。

四是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沈阳“325”模式,凝练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攻关方向,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组织实施技术攻关专项,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年底前,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累计攻克关键技术超过300项。

五是促进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围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采取“奖补变股权”的方式支持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建设中试基地,提升中试孵化能力和中试项目投入能力。分类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鼓励创新主体设立配套资金,开展概念验证服务。推动东北大学等高校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重组认定。年底前,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载体达到130个。

六是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实施“一校一策”“一所一策”成果转化行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支持高校院所提高成果完成人分红和转让收益比例。创新科技企业“积分制”评价机制,构建沈阳市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体系,加快发现和精准支持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科技企业。

二、深化科教融汇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目标是年底前,力争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以上。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4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0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一是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东北大学等驻沈高校“双一流”建设,建立以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和振兴发展所需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东北大学高质量建设高等研究院、领军型大学。年底前,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4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0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职业教育体系,支持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和产教融合质量,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示范区。年底前,推进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组建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实体化运作。

三、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建设人才强市

目标是年底前,吸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600人,引进海外人才200人,引育“带土移植”团队35个,吸引17万名高校毕业生留沈来沈就业创业,筹集保障性住房2000套。

一是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依托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围绕10个重点产业集群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实施“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建立人才需求库。实施“带土移植”引育工程,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链,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项目的引进培育。开展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莘莘学子 逐梦沈阳”主题活动,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就业创业。

二是全力推进人才政策落实。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国家人才计划。实施“兴沈英才计划”高精尖科技优才、青年后备人才储备等人才培育项目,落实人才奖励政策。推动沈阳医学院、沈阳环科院、东软集团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升级扩容,新增3个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和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沈阳市“舒心传技”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设置信息与通信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等领域比赛赛项,年底前,新增高技能人才2.7万人以上。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是必经之路。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全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实现攻坚突破,为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沈阳市商务局

副局长赵卓青介绍情况

2025年,沈阳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和向北开放重要门户,着重在六个方面抓好10项行动。

一、提升招商选资质效

重点推进3项行动。

实施招大引强行动。围绕沈阳十大产业集群和21个重点产业链,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和延链招商;深耕国内重点区域和国外重点地区招商,积极参与“投资中国”活动,全方位搭建对内对外招商渠道;发挥京沈对口合作机制作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全年亿元以上新签约项目不少于2000个、新落地项目不少于1100个,新签约京沈对口合作项目不少于65个。

实施展会平台赋能行动。通过办好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发布暨招商活动、韩国周、制博会、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国际友城经贸合作大会等大型活动,持续打造“投资沈阳”品牌;引进一批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展会和专业学术会议,叫响“展聚商机 会显活力”沈阳会展名城品牌。全年开展会展活动不少于240场。

实施闲置楼宇高效利用行动。制定《闲置楼宇高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开展针对性招商和服务,坚持以商促盘,推动商务楼宇高效利用。全年盘活楼宇闲置面积不少于150万平方米。

二、优化完善开放通道

实施“空陆海网”协同发展行动。有序推进国际航线开通复航,持续加密日韩航班,稳定运营洛杉矶、温哥华等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加强俄罗斯、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货源组织力度,扩大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和国际公路运输沈阳集结中心运行规模;加强与大连、营口等沿海城市联动,推进海铁联运“一单制”改革,用好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促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推动本地工业企业、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全年开通复航国际客货运航线累计达到26条,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保持东北第一、全国前列,跨境电商业务量突破900万单。

三、建强开放平台载体

重点推进2项行动。

实施开放平台创新提升行动。制发《自贸区提升战略三年行动方案》,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沈阳综保区保税维修、保税展示等“保税+”新业态创新发展,加快打造航空制造、智能制造中心;深化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管委会+公司”模式高效运行,全面推进经开区晋位升级。

实施开放载体发展赋能行动。深化对德、日、韩、俄经贸合作,推动国际园区“满园扩园”,将中德园、中日园、中韩园、中俄园打造成为对接国外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标杆示范园区。全年自贸区沈阳片区形成40项以上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综保区引进“保税+”项目50个以上,经开区对标先进实现晋位目标,国际合作园区引进项目不少于100个,95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全部落地实施。

四、推动外贸质升量稳

重点推进2项行动。

实施外贸“破零”和市场开拓行动。加强外贸促进服务和政策宣讲,助力更多企业实现外贸业绩增长;鼓励和支持外贸企业“走出去”,开展沈阳市名优产品“一带一路”海外行,更大力度拓展东盟、中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实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总承包,带动沈阳成套设备、工程机械、建筑材料等产品出口。

实施服务贸易提质扩量行动。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加快推进文化、语言、中医药等3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组织重点企业参加境内外服务贸易展会和洽谈活动,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新增有实绩的外贸企业300家以上。

五、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实施国际化消费场景升级行动。办好俄罗斯食品文化周等活动,拓展新消费场景;支持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在沈设立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鼓励品牌商开设直营门店,支持品牌与入驻企业联销经营;用好对54国人员240小时过境免签和38国人员30天免签政策,提升外籍人员支付便利、居留便利;加快国际社区、国际学校、涉外医疗定点医院建设,打造涉外公共服务升级版。全年引进品牌首店不少于110家,各类促消费活动不少于1000场。

六、推动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全链条集成式开放行动。支持在沈高校、高职院校及相关机构与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学科共建、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等领域合作;支持以中外共同捐资方式,按相关规定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在沈设立外商投资旅行社,开展出境旅游业务;鼓励在沈合资企业或海外电信运营商在沈设立合资公司,为在沈外资企业提供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服务;打造“你好,沈阳”全球推介升级版,开展“国际友城市长交流日”“中外青少年国际夏令营”等品牌活动。全年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平台5个,结好国际友城2个、友好城区2个。

春来潮涌东风劲,扬帆奋进正当时。沈阳将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目标,勇担使命、奋力拼搏,大力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全力打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战。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刚才在发布中提到,沈阳将实施制造业“数字赋能”工程,围绕这项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哪些具体举措?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董玥:沈阳市坚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2023年,获批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截至2024年底,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2.8%和71.5%,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下一步,将持续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一是抓好抓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持续深化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模式,以三一重装、特变电工沈变等10户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700户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实现规上“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二是持续完善智能制造示范培育体系。按照国家确定的“基础、先进、卓越、领航”4个层级,培育智能工厂种子项目(企业)150个以上,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创建更多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灯塔工厂”、产业大脑。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5%、72%。

三是系统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出台“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计划,引导数字化转型企业、新型技改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设5G工厂(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全年储备5G应用项目100个以上、落地开工项目20个以上,并同步开发更多5G应用场景,打造更多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在刚刚的发布中,我们了解到,沈阳市将推进企业创新积分制建设。能否介绍一下,下一步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沈阳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勃:“创新积分制”是一种新型科技金融政策工具,旨在通过数据驱动和定量评价的方式,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估,以引导各类创新资源精准支持企业发展。

我们将以国家科技部评价指标体系为蓝本,融合沈阳产业、企业发展特征,按照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设计特色化、差异化的评价指标,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体系,开发智能化积分管理平台,精准识别和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与成长潜力,加快发现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科技企业。

以企业创新积分为依据,筛选生成科技企业分类培育库,针对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精准推送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育、应用场景打磨、市场资源链接、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支持政策,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不断拓展创新积分应用场景,依据创新积分评价结果,建立企业创新积分百强榜单,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担保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与榜单企业开展精准对接,提供个性化服务,会同商业银行开发“积分贷”“人才贷”“项目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创新再贷款企业名单,为企业提供金融授信和低息贷款,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刚刚发布中提到,今年沈阳市要加大利用外资工作力度,全方位搭建对外招商渠道,请问今年沈阳市稳外资有哪些具体举措?

沈阳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卓青:2月17日,商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为沈阳外资工作提供了指引。下一步,沈阳将采取以下4方面措施抓好外资工作。

一是加大外资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参加“投资中国”品牌活动,瞄准重点国家地区重点行业,发挥中德、中日、中韩、中俄等国际产业园区载体作用,聚焦世界500强、全球行业头部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开展专题招商推介,着力引进制造业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企业。

二是发挥政策引领效应。制定实施沈阳市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加大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宣传力度,争取引进一批外资项目,推进一批现有企业增资扩产。用好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政策,吸引金融、电信、文旅等领域更多外资服务业企业落户。

三是强化服务鼓励外资投入。发挥外企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协调解决外资企业诉求和问题。为全市外资企业配备市区两级商务服务员,做好外资企业激励政策落实,助力外资企业在沈阳扎根发展。

四是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沈阳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府采购、标准制定和招投标等活动,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强外商投资信心,全力保障外商投资权益。

(沈阳发布)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