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库布其沙漠,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还是“风吹沙跑无人无路”的荒芜。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俯瞰这片土地,曾经的不毛之地已蜕变为孕育希望的“蓝海”。

今年6月底,中节能太阳能达拉特旗50万千瓦防沙治沙光伏一体化项目在这里并网,“蓝海”带来了“绿电”。让“蓝海”发出“绿电”,这种项目模式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的背后是达拉特旗《光伏产业“园区化”管理实施方案》的科学指引。

达拉特旗在近年来不断打造新能源产业标准,让新能源项目修复沙漠生态环境,形成了“光伏+生态修复”的新模式。
通过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基础配套、统一生态治理、统一运维管理”的光伏治沙新模式,当地构建了集规划、开发、建设、技术、生态于一体的光伏产业“园区化”管理示范区。

光伏产业的“园区化”,让沙漠变成了清洁能源的宝库,也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新路径。在这片曾经的沙海之上,绿色的发展故事正在持续书写,未来的“蓝海”必将更加壮阔。

江苏徐州市今年夏粮稳产丰收。在感受丰收喜悦的同时,当地注重科学合理处置农作物秸秆,通过生物质发电等项目消纳废秸秆,变废为宝。

近日,在徐州市睢宁县长青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的燃料收储现场,一捆捆秸秆被粉碎后,与树枝碎屑等混合在一起投放在传输带上,源源不断送进焚烧炉。这些废秸秆焚烧后变成清洁电能,并入电网后输送到千家万户。

为了让生物质发电项目高质量并网,当地供电部门充分挖掘电力大数据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运用,助力全额消纳,并积极搭建发、输、配、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平台。

收回来的是秸秆,发出去的是绿电。以秸秆为代表的生物质发电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回收难题,而且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刘冬梅是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环境监测站站长,1993年入职至今,她像芦苇一样扎根白洋淀,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守护“华北明珠”白洋淀。

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全域纳入了新区管理。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就成为了新区的重点工作。安新县环境与监测站主要承担白洋淀水质的加密监测任务。

按照雄安新区要求,8个国控点及周边34个点位要加密监测。汛期入淀的六条河流,还有分散各处的农村污水处理站、坑塘,都要进行采样,单日最多可达200个。无论严寒酷暑,刘冬梅和同事们一直冲在一线。
回到实验室,水样排成长龙,刘冬梅和同事们紧盯屏幕、做比对,一天下来,胳膊抬不起来,腰像上了锁。


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淀区水质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在Ⅲ类,现在的白洋淀荷红苇绿,重现“鸟类天堂”盛景。

一个人的坚守,化作一泓清水;一群人的日夜接力,写就一座“未来之城”的生态序章。雄安,因水而兴,向美而生。
山西省临汾市蒲县现存的名木多为树龄悠久、形态独特的珍稀树种。为了让这些名木得到有效保护,蒲县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保护工作。

走进蒲县刁口乡底家河村,国家一级古树千年古杨傲然屹立,树干雄浑粗壮,绿色的枝干向天空延伸,诉说着1000多年的光阴故事。同样,在东岳庙景区,1300多年“高龄”的唐楸依然枝繁叶茂、华盖擎天。

为了保护这些“活化石”,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逐一建立了“身份档案”,同时,连续三年为这些古树名木购买了保险,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切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绿色遗产与文化记忆。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刘瑞娟
记者:达日罕、毛俊、龚璟璐、张哲
包装:夏勇
配音:欧阳安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