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
□ 丁慎毅
近日,不少高分考生在网络晒出福耀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遭遇网友抨击。网友称考生和父母都“脑子进水了”,还称“这高中白上了”,不如上985、211高校,并质疑考生没有为将来就业等方面考虑。7月24日,河南考生小乔表示,他今年以高考总分674分的成绩被福耀科技大学录取,是他和家人多方了解后作出的决定,他也不会在意网友的看法。
“脑子进水了”五个字,像一盆冷水泼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路上。674分不上985,这个选择戳中了我们最敏感的神经。原来在很多人心里,高考分数还绑着一条隐形的“赎身券”,非得兑换成某几个名校的印章才算“值回票价”。
我们总笑话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那个晴天也要穿雨鞋、打伞的“套中人”。可看看这场争议,多少人不正裹着“名校套子”过日子?有位北京家长的话很典型:“我孩子要是考这个分,不上清北也得去华东五校。”这话听着像在选大学,细品却像在菜市场挑螃蟹,非得青壳白肚金爪才叫上等货。
这种思维定式背后,是三十年来固化的教育投资逻辑:高分=名校=好工作=阶层跃升。但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某985院校哲学系三成毕业生在考公,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机器人专业毕业生平均拿到4.2个offer。当“名校溢价”逐渐蒸发,我们是不是该把教育计算器上的等号键擦一擦了?
福耀科技大学们像一群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它们不按常理出牌:曹德旺给首届50名学生配了36位院士级导师,相当于给学生发“学术VIP卡”;宁波东方理工把课堂搬进宁德时代车间,黑板和生产线就隔着一道玻璃墙。
这些“搅局者”带来最珍贵的不是硬件,而是打破了三重迷信:打破“百年老校才靠谱”的资历迷信,打破“综合排名定终身”的评价迷信,打破“公办优于民办”的出身迷信。就像二十年前没人相信网购能取代百货商场,今天又有多少人敢断言这些“新生儿”不能孕育出新的教育形态?
小乔的父亲乔先生称,福耀科技大学6位老师负责1名学生的师资条件、本硕博连读的学制、免费出国的交流机会,还有王树国的教育理念,对家长和孩子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见,小乔们选择的不是某个学校,而是一种教育验证方式:与其要张可能贬值的文凭,不如要身真本事。
教育市场化带来的最大红利,就是让选择权回归个体。有人适合985的“草原式放养”,有人需要应用型大学的“靶向培养”。就像买鞋,磨不磨脚只有穿的人知道。当674分可以坦然选择非名校时,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市场开始成熟了。
这场争议最该让我们警惕的,是那种“替别人算账”的焦虑。就像围观群众非要论证小乔“亏了”,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适不适合”,不是“值不值得”。
好的教育生态应该像湿地系统,既要有红松参天,也要有芦苇荡漾。当985高校和新兴大学能各美其美、674分选职校不再上热搜,或许才是教育真正健康的模样。毕竟,人生不是超市货架,不需要每件商品都贴着条形码供人扫码比价。
看着福耀科技大学实验室里那些崭新的仪器,忽然想起景德镇的老师傅常说:“瓷器好不好,不看窑口看釉色。”教育的釉色,终究要经得起时间的火炼。当我们学会尊重每个674分的自主选择时,或许就离真正的教育文明更近了一步。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