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网

德国新政府雄心勃勃,但开局不利

5月10日,乌克兰首都基辅,德国总理默茨(左)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晤。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综合编译 王梓

近日,德国总理默茨、英国首相斯塔默、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波兰总理图斯克前往基辅,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会谈,以此展示欧洲与乌克兰的“团结”。他们呼吁俄罗斯实施全面、无条件的30天停火。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告诉美国广播公司,俄罗斯支持停火30天,但前提条件是要充分考虑俄乌冲突中的诸多细节;而且,西方必须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这是默茨、斯塔默、马克龙和图斯克首次共同访问乌克兰。默茨5月6日走马上任后,立刻宣布将展开外访。此后,他在欧洲范围内密集出访:7日起访问法国和波兰,9日转场比利时与欧盟及北约官员会面,10日又到了乌克兰。舆论认为,德国是欧盟的核心国家之一,但上届政府在欧盟外交安全政策等问题上频频“隐身”;新总理马不停蹄出访多国,意在使德国重新发挥“领头羊”作用。

在竞选阶段,默茨就反复强调要让德国重返欧洲政治舞台中心。美国《华盛顿邮报》称,默茨向外界发出“德国回来了”的信息,他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重新定义德国在欧洲的角色。

在默茨带领下,德国对内对外政策步入转型期。当下,欧盟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特朗普2.0时代”的跨大西洋关系、延宕日久的俄乌冲突、进展缓慢的欧盟安全与防务自主进程,都是摆在欧洲领导人面前的棘手难题。对德国来说,经济多头承压,能源价格高企、地缘冲突持续等因素令该国增长乏力。

默茨承诺重振经济,目标是让德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2%。在移民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认为只有消除公众对非法移民的担忧,才能阻止极右翼崛起。在外交政策上,曾在致力于德美合作的“大西洋之桥”协会担任主席的默茨意识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策已经改变了跨大西洋关系,因此,他呼吁欧洲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

关于默茨政治路线的智库分析和媒体报道中,不乏“保守”“强硬”这样的字眼。然而,多家德媒评论称,默茨政府开局不利,他在议会首轮选举中的意外失败表明,他不能指望在重大改革项目和其他需要投票的议程上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正如德国《明镜》杂志指出的:“这位新总理必须为自己的立场争取支持……他不能强求人们追随,而是要表现出妥协的意愿。”

当地时间5月6日上午,德国联邦议会第一轮投票中,默茨在621张有效选票中获得310票,比当选所需票数少6票。《法兰克福汇报》《商报》等德媒称,这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史上首次出现预定的总理人选在议院选举中未能获得足够票数的情况。组成执政联盟的联盟党与社民党在议会中共有328个席位,因此,首轮投票结果显得“非比寻常的尴尬”。

联盟党、社民党与绿党、左翼党经过紧急磋商达成一致,于当天下午进行了第二轮投票,默茨得以当选。

德媒称,这令默茨背负上了污点,即只有与左翼政党达成协议,才能确保自己胜选。对重大改革项目和其他需要投票的议程来说,这并非好兆头,令人对“不再强大的执政联盟”的稳定性更担忧。

“人们真想对执政联盟议会党团的议员们高呼:‘各位,振作起来!’”德国《经济周刊》写道,“这一事态意味深长。从(极右翼)选择党议会党团幸灾乐祸的反应和极右翼、极左翼要求重新大选的呼声中可以看出,中间派政党的权力平衡是多么脆弱。”

“不幸的是,首轮选举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新政府在起步阶段就存在缺陷。此前的‘交通灯’政府至少在初期还能保持团结。”《法兰克福新媒体报》写道。《北德意志报》称:“新总理上任伊始,自己人就给他划定了界限。”

《汉堡晚报》认为,议会第一轮投票的失败“后果相当严重,有可能损害默茨在国内外的权威,令其领导能力受到影响,政党伙伴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

《慕尼黑信使报》将这次“史无前例的失败”称为“不祥之兆”,认为这预示着本届德国政府黯淡的未来:“面对国内外的威胁,如果议员们宁愿争吵不休,也不愿履行对国家和民主制度的责任,那说明政治中间派的瓦解和衰败已相当严重。”

德国《每日镜报》称,默茨和他的政府面临诸多挑战,“如果说这轮失败的选举有什么积极影响,那或许是它让所有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局势的严峻程度。”

《奥格斯堡汇报》指出:“默茨必须认识到,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近期,外界多次注意到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那就是默茨在宣布重大决策时表现出绝对自信,甚至可以说是傲慢,但他随后又迅速收回这些决策,或者承认自己考虑不周。”

“小心背后!这是(议会投票中)那些‘背刺者’向默茨发出的信号。”德国门户网站“T-Online”警告,“新总理不仅要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艰难前行,在国内还要防备背后的‘盟友’。这是沉重的负担。如果他曾打算强硬执政,那现在看来已不太可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