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网

全聚焦│我的太爷爷是“大王”:魏特琳日记中的“Big Wang”

video

看完电影《南京照相馆》,今年42岁的南京市民王光皓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南京市民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坚韧精神,让他倍感震撼又隐隐觉得熟悉。小时候,爷爷的书房里一直挂着一张中年男子的照片,家人都叫他“大王”。许多年之后,王光皓才终于知晓这位被家人们喊作“大王”的人,正是魏特琳日记中被提及近百次的“Big Wang”。

南京市民王光皓说:“我的太爷爷叫王耀庭,他就是人们在魏特琳日记中的‘Big Wang’。再问小时候,我就好奇为什么叫他‘Big Wang’。”

为了这场分享会,王光皓紧张忐忑地准备了很久。借助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资料,王光皓努力拼凑出从未谋面的太爷爷真实而完整的形象。

南京市民王光皓说:“我很小时候记得,我爷爷专门有个书房。书房里头就挂着是我太爷爷他们的照片。我看到最多的一张就是‘大王’头像的照片。我只知道我的太爷爷是老师,教外国人中文的,因为他的英文非常好。”

纪录片《幸存者》中,王光皓的爷爷王瑞颐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南京大屠杀死了那么多人。相比之下,我们家是幸运的,都活了下来。所以,我父亲经常对我们说,要去帮助别人。”

王光皓说:“在我爷爷口中,太爷爷那时候相当于是魏特琳的秘书兼翻译。魏特琳做的这些事情都是通过我太爷爷去传达。我爷爷那时候13岁了,也记事了。”

2016年,爷爷王瑞颐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受到媒体关注。也正是在那时,王光皓才清楚地意识到,太爷爷就是魏特琳近60万字日记中反复写到的“Big Wang”。在南京大屠杀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大王”与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等人坚守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先后保护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

王瑞颐在纪录片《幸存者》中说:“当时靠近这个地方,靠近围墙篱笆的地方有一个粥场。我们的任务就是每天两次在粥场门口引导难民排队按次序领粥。”

王光皓说:“通过魏特琳日记里的一些描述,好像我跟太爷爷已经隔着时空接触过。有一段我印象最深刻,我的太爷爷和魏特琳他们阻止日本兵进金陵女子大学时候,他们被日本人打并且罚跪。因为太爷爷当时已经五十几岁,心里有一种愤怒。”

20世纪80年代,日本历史学家笠原十九司查阅大量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档案,撰写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研究的重要史料著作《难民区百日》。在他的书中是这样描述王耀庭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所有一位叫“大王”的高个子中国职员,奋力帮助魏特琳。

王光皓说:“首先,太爷爷的个子是比普通人要高,1.8米左右,在那个年代算高个子;其次,他当时五十几岁的年纪,年纪也大一点。可能这两个原因被喊‘Big Wang’。太爷爷一开始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小家,到最后保护的是大家。他去做这些事其实是冒着很大的风险,需要很大的勇气。”

王光皓的家族早年从山西迁至南京,到他太爷爷王耀庭这一辈已经好几代人定居于此,可说是“老南京”了。王耀庭的父亲曾是盐商的账房先生,家庭条件尚可,也很重视教育。王耀庭毕业于南洋学堂,英文出色,之后就在华言学堂担任教职。抗战胜利后,王耀庭重新拾起教书工作,直到1957年夏天去世。

王光皓说:“太爷爷有幸被记录,正因为他的这份工作拍到了他或者记录到他,但照片上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人都是英雄,都应该被记住。这个是我们的责任,要把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的下一代。特别是在我查阅资料的时候,我儿子在我身边耳濡目染,让他接触到这段历史。他也会问,我应该把这段事情传给我的下一代,告诉他们。”

记者│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郑丽丽 李博睿

编辑│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张萌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