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网

央媒看重庆|优化环境 赋能发展 自贸区试验田持续耕耘

人民日报

今年3月,1000盒来自伊朗的藏红花在运抵重庆铁路口岸后顺利通关。这是《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方案(试行)》印发以来,重庆企业进口的首批药食同源商品。

“香辛料是重庆火锅等特色食品提味增香的关键原料。”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这些商品只能以中药材名义进口,需要先向药监部门申请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且申请主体必须为药品企业,存在采购成本过高和进口通关时间过长等突出问题。”如今,重庆选取两大类28个品种作为进口试点商品,为企业节约通关时间约30天。

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聚焦提升投资贸易便利程度、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一批首创性、差异化、集成化的改革创新探索。这样的创新改变,正在推动实现更宽领域的开放。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重庆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一手抓试点改革,一手抓自主探索。重庆深化陆上贸易规则探索,率先实施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上线运行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陆路贸易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24年12月,重庆主要提单签发主体中外运公司已累计签发铁路提单近1000份,渝新欧公司已累计签发铁路提单超8000份,融资金额近2亿元,货物品类由进口整车向零部件、化工品等更多领域拓展。

更多制度创新聚集起产业高地。在重庆两江新区,为破解以集装箱铁海联运方式出口新能源汽车“只能在转运港申报”“铁路运输和海上运输标准差异”等造成企业成本高、出口效率低的问题,推广使用“铁海联运海事一体化监管服务新模式”,为“渝车出海”运输减少滞港时间3到5天,节约物流成本约3000元/箱,大幅降低营运企业综合运输成本。重庆自贸试验区以全市1.46‰的面积,贡献了全市10%的新增注册企业、超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30%的实际使用外资。

依托开放平台和便捷物流,“保税展示+跨境电商”快速配送新模式在自贸试验区生根发芽。

接下来,重庆将逐步构建起多领域、全要素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重庆加速推动营造“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格局,截至目前,重庆已分两批创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25个,已复制推广“山城有信”企业信用码、委内加工、“汇保通”汇率避险新模式等自贸经验案例47项,有效助力企业生产经营降本增效。

本报记者 常碧罗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2日第 13 版)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